随着《全民健身规划(2021-2025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的颁布实施,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全民健身、科学健身更加牢固。 越来越多的公民把健身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养成定期健身的习惯,追求更加科学、便捷的健身服务。
为直观、动态、数字化观察2020-2022年全民健身趋势,由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指导、研究院学术支持的“全民爱健身”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平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院、人民网主办,在Keep体育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支持下,结合《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调查公报》及访谈研究内容,热爱健身》《2022全民健身趋势报告》发布。
全民健身趋势分析
养成健身习惯的人数增多,全民主动健身之势已显现
调查发现,我国7岁及以上人群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比例为67.5%,较2014年调查增加18.5%。 以一周为观察期,自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平均每周锻炼2.52天,平均每周健身时间为99-120分钟。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指导的《中国体力活动指南(2021年)》建议成年人做2.5每周 -5 小时的中等活动。 剧烈有氧活动,或75-15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活动,或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有氧活动的组合。 每周至少两天进行肌肉强化练习。 因此,自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我国人民需要提高身体素质的系统性、持久性和质量。
我国的全民体育健身项目丰富多样,不同的健身人群也有各自的喜好。 跑步、跳绳、骑自行车、球类运动、健走、广场舞、舞蹈、体操等都是全民健身中常见的活动。 男性健美运动员比女性健美运动员更喜欢户外健身方法。 女性健美运动员比男性健美运动员更喜欢舞蹈和体操。 此外,国家也非常重视力量训练。 在自觉、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人群中,25%的健美运动员经常参加力量训练。
体质与健康融合意识增强,健身既是“健康身体”,又是“强健心灵”
国民对健身的目的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91.0%的儿童青少年、87.2%的成人和53.6%的老年人认为体质健身有积极作用。 在参与调查并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人群中,75.52%的受访者回答健身是为了改善身体机能。
青少年和女性健身群体更注重通过身体健身“增强运动能力”,老年健身群体更注重通过身体健身增强心肺功能。 72.1%的受访健身从业者认为,健身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身体层面,还体现在促进心理健康、增加社会关系等方面。
在自觉、主动参与体育健身的人群中,68.5%的成年健美运动员接受过科学的健身指导,44.5%的老年健美运动员接受过科学的健身指导。 与2014年调查相比,这两个数字分别增长了13.5%和3.7%。 在通过平台接受过运动健身辅导和帮助的人群中,67.43%的健身从业者主动寻求科学的健身指导内容。
健身场景多元化。 如果你喜欢户外健身,在家也可以进行。
“公共体育场地”、“广场空地或道路”、“健身路径”、“社区体育场地”、“公园道路和铺装场地”是成年人和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场所。 居民利用政府建设的公共体育场馆和公园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分别为26.9%和9.0%。 与2014年调查相比,这两个数字分别增长了8.5%和3.6%。
自觉、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人更喜欢户外健身。 49%的健美运动员选择户外运动。 受疫情防控政策影响,2020年以来家庭健身成为运动健身新场景。在同样便利的健身环境下,74.3%的受访者更愿意在户外锻炼,46.2%的受访者更愿意在室内锻炼。在家中,30.8%的受访者更喜欢在室内健身场所锻炼。
与60岁以下人群相比,60岁以上健身群体更喜欢户外锻炼。 与男性健身群体相比,女性健身群体更喜欢在家或室内健身房锻炼。
东西南北健身习惯存在差异,城市个性不同
全国自觉、主动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平均每周累计体育健身时间为99.13分钟。 南部地区健身人群平均每周体力健身时间比北部地区健身人群长10.69分钟,达到109.82分钟。 东部地区健身人群平均每周体力健身时间和能量消耗值超过中西部地区健身人群。
对于每周进行身体健身超过3天的人(即主动健身者)来说,也存在南北、东西方的差异。 西部地区“主动健身”群体平均每周累计健身时间高于中东部地区。 北方“主动健身”人数超过南方。
全国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色的健身习惯。 北京的健美运动员爱“走”和跑,不仅参与走、跑的人数全国最多,而且走、跑的距离也是全国最长的。 上海健美运动员不仅爱快走、跑步、骑自行车,还爱太极、搏击、冥想。 沉阳健美运动员的跑步距离位居全国前三名。 石家庄的自行车运动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石家庄健身骑手健身骑行时长、骑行距离均居全国城市之首。
国民更喜欢夜间锻炼,冬季累计健身天数最多
从全国范围来看,自觉、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一般在晚间时段(17:00-22:00)进行体育健身。 其他首选的健身时间是清晨(7:00-9:00)和白天(9:00-22:00)。 :00-17:00(午休时间除外)和午休时间(12:00-14:00)。
北京晨练的高峰时间是早上7点,上海晨练的高峰时间是早上8点。 广州和成都的健美运动员更喜欢在晚上进行健身,这两个地区的健身“晚高峰”时间比全国健身“晚高峰”时间晚一小时。
从平均每周累计体质天数来看,全国健身群体中,累计体质天数最多的季节为冬、夏、春、秋季。 然而,健身能量消耗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积极参与运动健身的人们的运动肖像
自觉、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人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常规健身群。 他们平均每周进行1-3天的体育锻炼。 他们占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总人数的75%。 还有一些活跃的健身群体,平均每周从事体育健身的时间超过三天,占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总人数的25%。
平均每周累计锻炼时间为99-120分钟,大多数人每周锻炼1-3次。
我国自觉、主动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平均每周累计体育健身时间为99-120分钟。 积极锻炼的人每周平均锻炼时间比经常锻炼的人平均长 73 分钟。
男性活跃健美运动员每次体能活动平均消耗306.19大卡(约相当于100克饼干的热量),女性活跃健美者每次体能活动平均消耗206.45大卡(以一杯100克普通酸奶计算) ,大约相当于每 3 杯酸奶)。
从活跃健身人数来看,北方地区超过南方地区,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东部地区健身人群能量消耗高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超过中西部地区。
冬季市民最容易保持健身,夏季健身消费最高。
以一周为观察期,自觉、主动参加体育健身的人全年坚持体育锻炼的“决心”是“强还是弱”。 全国范围内,健美运动员每周坚持健身天数排名为冬、夏、春、秋。 因此,可以说,最容易坚持健身的季节就是冬季。
健美运动员体能持续时间最长的季节也是冬季,但体能消耗值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对于同一地区经常参加运动健身的人来说,夏季人均能量消耗是冬季的2-3倍。
全民健身项目主要有步行、跑步、球类运动和健身舞蹈等。 老年人健身者更注重力量训练。
我国各个年龄段的健身人群都有自己经常从事的运动健身项目。年轻人主要的健身项目有跑步、跳绳、骑儿童自行车;青少年主要的健身项目有跑步、跳绳、骑儿童自行车等。 成人主要健身项目是跑步、球类运动; 老年人最喜欢的健身项目是散步、跑步、广场舞。
最多的男性健美运动员喜欢球类运动,而最多的女性健美运动员喜欢舞蹈和体操。 年轻的男孩和十几岁的男孩更喜欢篮球,而年轻的女孩和十几岁的女孩更喜欢跳绳、跳舞和体操。 老年男性健美运动员参加乒乓球、登山运动的比例较高,老年女性健美运动员参加广场舞、健美操的比例较高。
自觉、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人们也非常重视力量训练。 自觉定期进行力量训练的健美运动员中,男女比例接近2:1。 17.2%的成年男性健美运动员和8.0%的成年女性健美运动员定期参加力量训练; 7.1%的老年男性健美运动员参加力量训练,3.1%的老年女性健美运动员参加力量训练。
在使用运动健身指导平台辅助健身的健美运动员中,无论男女健美运动员都会选择力量训练运动和健身课程。 从力量训练课程时间来看,青少年健美运动员平均花费15.44分钟; 成年健美运动员平均花费20.07分钟; 老年健美运动员平均花费41.72分钟。
老年举重运动员不仅比成年举重运动员花更多的时间参加力量训练课程,而且参加课程的频率也比普通成年举重运动员更高(1.07 次)。 老年健美运动员平均每周进行 1.45 次力量训练。
想要保持身材的男性更喜欢跑步和骑自行车,而想要减脂的女性则更喜欢步行。
综上所述,全民健身的目的首先是提高身体机能,其次是调节情绪、维护心理健康。 男性健身群体对于健身的第一愿望就是塑形。 女性健身人群的第一愿望就是减脂。
在自觉、主动参与体育健身的人群中,68.5%的成年健身者接受过体质健身指导,44.5%的老年健身者接受过体质健身指导。 67.43%的健身者积极寻求科学的健身指导内容。 这群人在健身过程中花在总健身时间的4.41%进行热身和伸展课程。
积极寻求运动健身指导的健美运动员希望在以下运动健身项目上得到课程指导和伴随训练:跳绳、跑步、动感单车、高强度间歇训练、健美操等。
在通过运动健身指导平台参与辅助健身的健身群体中,男性健身者最常参与的课程是力量训练、热身放松、户外跑步; 女性健身者最常见的运动健身项目是力量训练、有氧运动和热身。 并放松。
根据健身运动的强度和动作的难易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男性健美运动员喜欢训练各种健身强度级别的腹部肌肉和胸部肌肉。 在中高强度的健身课程中,女性健美运动员往往将“大汗健身”与节奏结合起来,喜欢各种健美操、欢快的舞蹈; 在中低强度的健身课程中,他们更加注重“瘦手臂”,开展“马甲线”、“瘦腿”等身体部位训练。
自觉主动参与体育健身的人群中,49%选择户外锻炼。 户外健身项目中,跑步的人数最多,占所有户外健身活动的39%,并且2022年,户外跑步者的数量将大幅增加。 除了跑步之外,步行、骑自行车也是健身爱好者喜爱的户外活动。 相比之下,男性健美运动员更喜欢跑步和骑自行车,女性健美运动员更喜欢步行。 男性健美运动员的数量是女性健美运动员的两倍。
周一、周二19:00-22:00是健美操课的“高光时刻”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自觉、积极参与健身的人们最青睐的“燃脂三件套”就是跑步、跳绳、健美操。 每周一、周二19:00至22:00是形体健美课的“高光时刻”。
在此期间,自觉主动参与健身的人群中有24.67%在做健美操,平均每次健美操时长为13.21分钟。 91.11%的健美操练习者是女性健美运动员。 在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男性中,18.8%的人每周至少参加一次运动课程。
2020年至2022年,18岁以下做健美操的人数将大幅增加,2022年这一数字将比2020年增加一倍多,但平均做健美操的时长将减少。 相比之下,45岁以上的健身人群中,虽然近三年做健美操的人数略有增加,但累计时间却保持平衡。 他们2020年的平均有氧时间为17-18分钟,而这个时间基本保持在2021年和2022年。
健身行为更加数字化,健身激励便捷“看得见”
自觉主动参与体育健身的受访者中,有56.2%表示体育健身的动机来自于“联合健身伙伴邀请”,超过了来自“自律”的健身动机,表明体育健身具有社交性和社交性。人际调节功能。
尤其是在家庭健身场景中,分享健身成果也是健身激励之一。 对此,运动健身指导服务平台更具优势。 在使用运动健身指导服务平台的健身人群中,超过4%的健身用户每天更新分享自己的运动健身数据。
在自觉、主动参与健身的受访者中,35%的受访者认为平台提供的数据形式奖励(如运动数字奖牌)是有效的健身激励,其健身动机超过“健身场所监管提醒。” 在获得过数据形式奖励的健身群体中,有3.82%的人分享过数据形式的奖励;而在户外健身项目中,获得过数据形式奖励的人群中,有11.85%的人主动分享过,郑州的健身人士尤其喜爱数据奖励,他们参与数据奖励活动的比例是其他城市的三倍。
“活力”健身城小品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和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水平的提高,各个城市的“运动健身圈”逐渐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展现出“充满活力”、“动能无限”的体育健身魅力。
综合城市参与健身人数、健身习惯分析、健身环境友好程度等因素,这10个城市堪称“活力十足”“动能无限”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郑州、重庆、深圳、杭州、西安、武汉。
关键词:晨练、晚练
早上7点,北京健身人群晨练高峰时间到来。 北京健身爱好者喜爱步行、跑步和骑自行车。
一小时后,上午8点,上海健身人群进入晨练高峰期。 上海健美运动员更喜欢力量训练和肌肉塑形。 除了步行、跑步和骑自行车外,上海健美运动员还喜欢太极拳、武术和冥想。
晚上是成都、广州健身爱好者的健身高峰时间。 他们比全国的人晚锻炼一小时。
关键词: 步行
在全国自觉、积极参与健身的人们中,不少人喜欢“散步”。 北京是每周累计出行距离最大的城市。 郑州是每周累计步行时间最长的城市。
深圳是每周累计步行时间第三长的城市。 沉阳是每周累计步行距离第二长的城市; 哈尔滨是每周累计步行距离第三长的城市。
关键词:跑步
在全国自觉、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人群中,上海和北京的健身人士在对“跑步”的热爱程度上可谓是势均力敌。 上海是每周跑步时间最长的城市,北京是每周跑步距离最长的城市。 除北京、上海外,广州、成都、苏州、西安、沉阳等地的健身从业者都在全国“爱跑榜”上占有一席之地。 沉阳健美运动员累计跑步距离位居全国前三名。
关键词: 骑行
健身骑行者最集中的城市是北京,其次是成都和上海。
石家庄、昆明不仅是每周累计骑行时间城市冠亚军,也是每周累计骑行距离城市冠亚军。
关键词: 年龄
同样热爱户外健身,每个城市的“主力年龄段”却不同。 2022年5月,北京健身人群户外健身热情高涨,新增“散步童”爱好者集中在40-60岁年龄段。 北京中轴线、东三环亮马河边是最常打卡的“步行”路线。
上海户外健身人群集中在22-25岁,热门路线以生态公园、文化景点为主。 成都户外健身人群主要集中在12-18岁,跑步路线主要在湿地公园。 郑州户外健身人群中18-22岁的年轻人占60%,男生是女生的1.5倍。 杭州热门的户外健身路线是上午8:00的西湖和晚上8:00的华岭十二国风跑道。
洞察全民健身趋势
体质是体育消费等产业化发展的动力
全民主动健身潮流的加强,将促进运动服装、运动器材、体育赛事等体育消费及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
调查显示,2020年成人和老年人人均体育消费分别为1758.2元和1092.2元,比2014年调查分别增加789.8元和588.2元。 从消费类型看,2020年成人和老年人体育消费占体育消费的比重为53.7%,较2014年调查下降25.3个百分点; 参与性消费和观看性消费分别占比20.6%和7.7%。 与2014年调查相比,分别上升13.7和2.5个百分点。
在对自觉、主动参与健身人群的调查采访中,80.4%的受访健身人士表示愿意在健身鞋服领域消费; 54.1%的受访者愿意在健身器材及器材领域消费; 32%的受访者、28.6%的受访者愿意在健身智能设备及周边领域消费; 24.2%的受访者愿意花钱购买健身课程和健身卡; 14.2%的受访者愿意在观看体育比赛领域进行消费。 多个互联网平台销售数据显示,2022年6月,小型家用健身器材、健身服、运动鞋交易额同比增长232%-300%。
体育健身除了增加体育消费总量外,还促进体育消费结构优化。 国民体育消费倾向正逐步从实物消费向参与性、观赏性消费转变,体育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尤其是体育赛事期间,全民体育健身对拉动参与度和观众体育消费具有直接作用。
2020年以来,政策也不断释放积极信号。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先后组织开展了以群众为主的各类体育赛事,使群众体育赛事与群众健身行为联系更加紧密。 2022年6月起,不少地方政府向公共体育场馆发放体育消费券,鼓励群众科学健身活动。
体育健身是促进体育与健康融合、体育与教育融合、体育与旅游融合的有效举措。
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体育健身将更广泛地与可穿戴设备结合。 这将帮助健身者方便地获得科学的健身指导,让健身更安全、更高效。
健美运动员不仅可以在健身场所得到专业运动员的健身指导,还可以通过元界技术与各项运动的世界冠军“直接较量”,让健身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创意。
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智能健身器材、智能淋浴设备、健身步道智能服务系统等已投入使用,让锻炼者在15分钟健身圈内更加舒适、安全地享受身体健身。
与此同时,体能作为康复手段的研究和应用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过选择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体育健身项目,各年龄段人群将在预防近视、缓解姿势畸形、预防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等方面更系统、更广泛地享受到体育健身带来的好处。 对于青少年来说,身体健康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格发展的作用也将受到更多关注。
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和项目多元化发展也将促进全民健身场馆升级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正如人们对冰雪运动的热爱将带动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成熟一样,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业也将其发展延伸至服务业。
运动健身将进一步促进体质健康、体育教育、运动与旅游融合发展,成为人们书写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点睛之笔”。
报告监督:万世成
报告策划及撰写:袁婷、曹淑霞、李玲玉
专家评审:张益民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调查公报》
数据支持:Keep体育研究院